懶壩美術館是游人必去打卡的景點。(受訪者供圖)
“我有幾畝地,可種桃樹!薄拔壹业牡,適合種玉米,可以貢獻出來!薄5月10日,告別暮春,遇見初夏,武隆區(qū)羊角街道清水村已開始準備迎接避暑游的客人。他們新推出了一個“果樹育林計劃”:村民出土地,種植生態(tài)桃樹、玉米等,游客認領后獲得果實,既可親自采摘,也可快遞到家。這一舉措,能讓村民再添一份收入。
清水村地處武陵山區(qū)腹地,海拔1000多米,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山高谷深耕地少,土層薄、不蓄水,此前種莊稼“十年九不收”,村民大量外出務工,村里的人氣漸弱,活力漸失。
村子的改變于2012年開始。彼時,熱愛藝術的海南錦鴻集團董事長陳勇到仙女山避暑,偶然聽說清水村有戶農家做的羊肉不錯,便與朋友驅車前往。
交通閉塞,房屋破舊,土地荒蕪……清水村給陳勇的印象并不好,但他同時被這里的原生態(tài)、老房子、青山打動。
“鄉(xiāng)村建設,需要激發(fā)文化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。這里沒有文物古跡,也缺可供挖掘、表達的歷史文化,但生態(tài)好、民風淳,可用大地藝術革新鄉(xiāng)村!标愑碌膹拇嗽逅,投身鄉(xiāng)村建設近10年。
沒有“景色”,陳勇自己種植花草:利用流轉的兩個村約3500余畝土地(含林地),種了櫻花、蘭花、薰衣草、粉黛亂子草等各季各色花草。
沒有“文化”,陳勇植入藝術:他選擇了當代國際先鋒藝術,邀請到克里斯蒂安·波爾坦斯基、托馬斯·丹博、松本秋則、淺井裕介等國際頂級藝術家,打造了不少國內獨一無二的IP作品,如心跳博物館、月球博物館等,注重藝術的引領性。
在審美情趣上,他秉持“把藝術還給人民”的理念,注重作品的親民性、參與性、在地性、生態(tài)性、多樣性、功能性等,力爭讓每件作品都能融入環(huán)境、融入鄉(xiāng)村、融入觀眾、融入農民的生活,讓多數(shù)人“伸手可及”。
2019年8月,歷經8年匠心打造,陳勇在清水村打造的作品——懶壩國際禪境藝術度假區(qū)正式接待游客,目前已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配套的酒店、民宿更是“一房難求”。
“大樹底下好乘涼。在度假區(qū)的帶動下,我們村不僅每年有150萬余元的土地流轉收入,還有約300人在度假區(qū)常年務工,人均月薪3000元左右。目前,村里還新建房屋30余戶、改善農房風貌20余戶,辦起民宿、農家樂15家,經營得好的在夏季月營業(yè)收入超過10萬元。全村正大踏步地奔走在致富路上,有的村民家小汽車都買了兩輛。”傅國東高興地說。
本報記者 韓毅